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习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为深入学习贯彻习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展现基础教育战线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的积极成效与创新经验,中国教育报刊社拟推选、报道、宣传中国基础教育十大创新案例,现正面向各地和基础教育学校火热征集案例中。一起来看征集公告——
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为充分展现基础教育战线认真学习贯彻习关于教育强国建设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持续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取得的积极成效与创新经验,持续深入推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推动基础教育更加公平、更高质量地发展,中国教育报刊社依托《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等社属媒体,联合其他各级各类媒体,推选、报道、宣传中国基础教育十大创新案例。现面向各地和基础教育学校开展案例征集。
1. 导向性强。本次入选案例必须集中反映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充分体现深入推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等主攻方向的前沿创新实践。
2. 公信力强。本次入选案例必须真实客观、科学有效,经过实践和一定时间的检验,具有一定公认度、生命力。
3. 创新性强。本次入选案例充分体现时代性、创新性、突破性,尤其是在突破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瓶颈、解决当前基础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等方面有担当作为和较大贡献。
4. 影响力强。本次入选案例将充分考虑案例自身价值和宣传推广价值的统一,案例具有可启发性可复制性,能够产生良好广泛的社会反响。
各地和各中小学、幼儿园及特殊教育学校在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的最新创新案例。
(一)强化党建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包括中小学党建工作、德育工作、思政课一体化、劳动教育、实践育人等。
(二)聚焦群众关切,推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包括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以及综合高中建设等IM电竞官网。
(三)狠抓“双减”落地,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包括提升作业设计与实施水平、提升课后服务水平、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等。
(四)深化改革创新,激发基层发展活力。包括健全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机制、中小学书记校长能力提升、教研改革、人工智能教育、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深化中考改革等。
(五)优化治理体系,提升基础教育治理能力和影响力。包括基础教育数字化行动、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加强招生入学治理、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提升基础教育国际影响力等。
(六)狠抓校园安全管理,守住学生生命安全底线。包括加强中小学幼儿园校园安全治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预防校园欺凌等。
(七)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包括师德师风、培养培训、管理改革、待遇保障等。
(1)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荐。按征集类别中每个类别申报1—2个案例,总申报数不超过10个。
3. 提交办法: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各地各校(园)将实践创新案例申报表(PDF版)和案例材料打包,以电子邮件附件的方式,发送至。邮件主题请标注“XX省(区、市、兵团)/学校基础教育创新实践案例名称+具体类别”。
实践创新案例申报表见附件,填写后需加盖单位公章,然后扫描成PDF版提交。
案例材料包含文字材料和相关辅助资料两部分。其中,文字材料必须提供,相关辅助资料由各申报单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提供。
文字材料主要阐述案例的具体内容,要求以一个类别为切入口,避免面面俱到,内容须包含案例基本情况、创新亮点和做法、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破解办法、取得的成效、可提炼的经验与启示及下一步发展计划等。文字材料要求简洁明了,避免空线字以内。
相关辅助资料可包含图片、视频、媒体报道等。每个案例所附图片数不超过8张,要求JPG格式,画质清晰,不低于2M,每幅图片须配有文字说明。每个案例所附视频不超过1个,时长不超过6分钟,格式为MP4,尺寸为16:9,分辨率不低于720P。视频画面稳定,内容清晰,建议有配音讲解或附文字材料说明。
邀请专家根据案例推选原则进行初评,推选出100个案例进行网络投票。结合网络投票结果,同时在专家复评意见基础上,确定中国基础教育十大创新案例,在中国教育报刊社媒体矩阵等主流媒体平台进行推广传播。IM电竞下载
客服热线:400-123-4567
公司传真:+86-123-4567
客服 QQ:1234567890
办公邮箱:www.jingchuyuanfangshui.com
公司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Copyright © 2002-2024 财富管理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扫描关注伟德betvlctor体育官网公众号
扫描进入伟德betvlctor体育官网小程序